第一章 皇帝的种种

清朝自康熙年间发生夺嫡的纠纷以后,不建储位,成为定制;后来又建立了立贤不立长的制度。www.miaokanw.com因此,每一个皇子都可能是未来的皇帝;也因此,皇帝的种种,须从出生写起。

关于妃嫔召幸,有好些有趣而不经的传说;既属不经,虽然有趣,我亦不便介绍。不过,皇后及有位号的妃嫔,各有固定的住所;皇帝某日宿于某处,或召某妃嫔至某处共度良宵,作为太监最高办事机构的quot;敬事房quot;必然quot;记档quot;,因而当妃嫔发觉怀孕时,可以查得受孕的日期。

妃嫔一经证实怀了孕,自有太医院的御医定期quot;请喜脉quot;,服安胎药;到得将次足月时,内务府就要quot;传妇差quot;了。首先是选quot;奶口quot;,其次是找稳婆,都由quot;上三旗包衣quot;的妻子中选取。

出生以后,由敬事房通知内务府记入quot;玉牒quot;。所谓quot;玉牒quot;者,即是皇室的家谱。爱新觉罗氏大别为两类:凡是太祖的子孙称quot;家室quot;;太祖兄弟的子孙称quot;觉罗quot;。腰带分黄、红两种,所以俗称家室为quot;黄带子quot;,觉罗为quot;红带子quot;。玉牒的封面,亦如其色,家室是黄色封面,觉罗是红色封面,不妨称之为黄簿、红簿。

皇子皇女当然记入黄簿,主要内容是性别、生母名氏、位号、第几胎、出生年月日时,还有收生稳婆的姓氏,以便出纠纷时可以追查。

然后是命名,时间早晚不一,有些出生未几即行夭折,既无名氏,亦未收入玉牒叙排行的,在康熙年间是常有之事。命名之制,至康熙皇长子胤禔出生,始有明文规定,上一字用quot;胤quot;,下一字用quot;示quot;字旁,由内阁选定偏僻之字,奏请朱笔圈定。需用偏僻字者,因为此皇子将来可能成为皇帝,便于臣民避讳。自康熙朝以后,命名字派如下:

一、雍正:上quot;胤quot;,下quot;示quot;字旁。

二、乾隆:上quot;弘quot;,下quot;日quot;字旁。

三、嘉庆:上quot;颙quot;,下quot;玉quot;字旁。

四、道光:上quot;绵quot;,下quot;竖心quot;旁。

五、咸丰:上quot;奕quot;,下quot;言quot;字旁。

六、同治:上quot;载quot;,下quot;三点水quot;旁。

七、光绪:同上。

八、宣统:上quot;溥quot;,下quot;人quot;字旁。

至道光以后,有一不成文的规定:非帝系命名下一字,不用特定的偏旁。由此可知,庆王奕劻之子载振与同治、光绪为兄弟,但不同祖;溥儒与溥仪为兄弟,且皆为道光的曾孙——我请读者注意皇室的制度,就因为在细节上亦能显示若干情况,自有助于对清朝皇帝的深入了解。

***

皇子一到六岁,开始上学。读书之处名为quot;上书房quot;,在乾清门右面。书房很大,除皇子外,近支亲郡王之子,亦在此上学。上书房设quot;总师傅quot;一人,特简翰林出身的大学士或尚书充任;quot;师傅quot;若干人,亦非翰林不得任此差。入学时,皇子向师傅一揖,师傅立受。

除读汉文以外,皇子尚需学习quot;清书quot;,又称quot;国语quot;,即是满洲语文。教清书及骑射的都是满员,称为quot;谙达quot;或quot;俺答quot;,皆为满洲话的音译。满洲人管西席叫quot;教书匠quot;,所以对谙达的礼数远不及对师傅。不过教骑射特简一二品满员为quot;压马大臣quot;,等于谙达的首脑,主要的职司是负责习骑射时的安全措施。

清朝对皇子教育颇为看重,除特派近支亲贵quot;稽查上书房quot;以外,皇帝万几之暇,亦常至上书房巡视,或出题考课,有奖有罚。所以清朝的皇子,一旦接奉大统,都能亲裁奏折。而尽心启迪的师傅,遇到得意门生而为天子,不但一世尊荣,而且会荫及子孙。因为皇帝为报答师门,对授业师傅的子孙,每每特加青眼。

由此可知,在上书房当师傅,必然希望自己的学生是皇位的继承者;甚至为学生设计,取得皇位。如杜受田之于咸丰,就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。

道光末年,杜受田入值上书房,皇子受学者为文宗行四,惇王行五,恭王行六,醇王行七。文宗居长,且为孝全成皇后所出,大位有归,自不待言;但文宗兄弟中,资质以皇六子奕?为最佳,亦最得宣宗钟爱,因而不断在考虑,是否应该改变初衷,传位于奕?。

这种意向渐渐外露,文宗颇以为忧。有一年四月间,宣宗携诸皇子行围——打猎。驾出前夕,杜受田问文宗:quot;四阿哥明天扈从行围,应有所自见?quot;

文宗答说:quot;是的。所以我最近勤练火器。quot;火器就是洋枪。

quot;四阿哥错了!只该立马静观,端枪不动。quot;

quot;请问师傅,这有说法吗?quot;

quot;自然。quot;

杜受田秘密教导了一番,文宗心领神会,欣然称谢。及至到了围场,他如师傅之教,只静静看诸弟追奔逐北,将一管枪平放在马鞍上,始终不动。

quot;你怎么不下手?quot;宣宗奇怪地问。

quot;回阿玛的话,时值初夏,百兽蕃育,獐兔怀孕的很多,打死了有伤天和。而且,儿子亦不愿跟弟弟们在这上头争一日之短长。quot;

宣宗一听这话,认为他有人君之度,立即打消了quot;易储quot;的念头,大为夸奖,说他是quot;仁人之心quot;,又说他quot;友爱quot;。凡此反应,都是杜受田预期一定会发生的效果。

文宗对杜受田的恩礼,亦可谓至矣尽矣。他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即位之初,即有上谕,杜受田赏加太子太保衔;杜父杜翮原任礼部侍郎,年逾八旬,赏头品顶戴、太子太保衔。杜受田三月由左都御史兼署吏部尚书,五月调刑部尚书,七月加二级,咸丰元年五月升协办大学士,管理礼部事务。

于此,我要顺便介绍quot;入阁拜相quot;的制度。清朝的内阁,至嘉道以后,形成定制,四大学士两协办,大致满汉各半。由尚书一升协办,即为quot;入阁拜相quot;,称谓与大学士相同,名为quot;中堂quot;。但协办升大学士容易,而尚书升协办较难,道理很简单:大学士缺多,协办缺少。通常在尚书这个阶段,回翔盘旋,总须十年八年之久,到得调任吏部尚书,方取得升协办大学士的资格。杜受田于道光二十四年由户部侍郎升左都,同年十二月升工部尚书,其间因故quot;夺俸二年quot;,不计年资;至咸丰元年五月升协办,实际年资不足五年,且由刑尚晋升,皆非寻常。

咸丰二年四月,杜受田奉命偕恭王的老丈人、福州将军桂良处理江苏、山东水灾以后的河工、漕运等事宜,殁于清江浦,文宗震悼,朱批遗疏云:quot;忆昔在书斋,日承清诲,铭切五中。自前岁懔承大宝,方冀赞让帷幄,谠论常闻;讵料永无晤对之期。十七年情怀,付于逝水。呜呼,卿之不幸实朕之不幸也!quot;遣词用字,别具深情。至于恤典之优隆,远轶常规。以协办照大学士例赐恤,自不足为奇;入祀贤良祠,亦不算例外;赠太师、谥文正,则非同等闲。更有一事,在汉大臣可谓异数,即灵柩准入京城治丧。

杜受田是山东滨州人,其时因洪杨之乱,迎养老父,住在京师,所以杜受田灵柩须移京治丧。过去遇有此种情况,都是在城外找寺院停灵开吊,从无灵柩入京城之例。至于谥文正,上谕谓援嘉庆年间大学士朱珪之例——朱珪亦为帝师,当和珅用事时,仁宗亦颇受威胁,朱珪多方卫护,情事与杜受田相类。但经朱、杜二人创下例子,以后凡为帝师,皆有谥文正的可能。李鸿藻以为同治启蒙,得谥文正,犹有可说;至孙家鼐亦谥文正,则末世名器必滥,不足为贵。

当杜受田病殁时,杜翮年近九旬,犹住京邸,文宗为这位quot;太老师quot;设想,亦无微不至。当时杜受田长子杜翰,方任湖北学政;应该由在京的次子杜堮至清江浦迎灵,顾念杜堮须在京侍奉祖父,特命杜翰扶柩回京。对杜堮则赏加礼部尚书衔,以为慰藉;其后更赏食全俸。杜受田的三个孙子,均钦赐举人,准予一体会试。杜翰在道光二十九年以检讨放湖北学政,本是宣宗对杜受田的酬庸;及至丁忧服阕、补官升官的经历,在有清一朝,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

首先,以检讨放学政,便是异数。学政为quot;差使quot;,三年差满,回京复命,应该仍回本职。杜翰道光二十九年放湖北学政,当咸丰二年七月丁忧,亦正是差满之时。但丁忧守制,照例二十七个月方为quot;服阕quot;,而杜翰只守了一年的制,是由于其时匪氛方炽,以quot;墨绖从军quot;之例,如曾国藩便依此例quot;夺情quot;,奉旨领团练赴湘北剿贼。杜翰于咸丰三年十一月补右春坊右庶子,这是早在杜受田病殁时,恩诏中便许下的诺言。自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,一跃而为正五品詹事府的庶子,不止连升三级,是连升五级。

照正常的升迁程序,就算一帆风顺,毫无顿挫,自检讨至庶子,至少要越过了从六品赞善、正六品中允、从五品洗马道三个阶段。而这三个阶段,起码要十年的工夫。

翰林为清贵之职,如果始终为侍从之臣,则自庶吉士quot;留馆quot;,二甲授职编修,三甲授职检讨,至正二品的内阁学士,内转侍郎,外放巡抚,可决其必将大用。但在翰林院的官职上,除状元特授quot;修撰quot;为正六品以外,编检皆为七品,再上面便是从四品的quot;侍读quot;、quot;侍讲quot;,七品何能一升便到四品?是故编检至相当年资,一定要出翰林院,其出路有三:一是外放知府;二是转quot;科道quot;成为言官;三仍是翰林,但必须转至詹事府。

詹事府为东宫官属,清朝自康熙以后,既不立储,詹事府便成赘疣;而所以保存者,即是为了翰林升迁必须有此人事上的渠道之故。

詹事府下设左右春坊,其职属有左右赞善,再上左右中允,再上左右庶子,庶子之上,便是詹事府的quot;堂官quot;,称为正詹事、少詹事,简称正詹、少詹。

赞善、中允都是六品,正合编检升任,因此编检出翰林院,而仍任清秘之职,称为quot;开坊quot;。当翰林quot;留馆quot;、quot;开坊quot;是两大关;但开坊以后,升至从五品的詹事府司经局洗马,又是一大关,因为洗马应升的官职为五品左右庶子、通政使参议、光禄寺少卿等,照吏部的则例,竞争者极多,而洗马往往落空,故有quot;一洗凡马万古空quot;之号。而翰林一当到庶子,则出路甚宽,熬到这一地步,亦有一句成语形容,名为quot;九转丹成quot;。转者,吏部授官quot;六班quot;中的quot;转班quot;之quot;转quot;。翰林开坊,由右转左,升一级再由右转左,如此转来转去,转够了年资,自然脱颖而出,故名为quot;九转丹成quot;。

京官一到五品,便具有quot;京堂quot;资格。quot;堂quot;者quot;堂官quot;,现在的说法便是quot;首长quot;。京中各部院的官员,通归为两类:一类是quot;堂官quot;,包括正副首长在内,如各部满汉尚书、左右侍郎共六人,即称为quot;满汉六堂quot;;以下郎中、员外、主事等,通称为quot;司官quot;,因六部皆分司之故。

quot;京堂quot;虽可作quot;京官中的堂官quot;解释,但仅限于三品至五品,亦即quot;六部九卿quot;的quot;九卿quot;,如大理寺、太常寺、太仆寺、光禄寺、鸿胪寺、通政使、詹事府、国子监等衙门的堂官。至于二品、三品的京官,又特成一个阶级,称为quot;卿贰quot;,quot;卿quot;是指大理寺正卿等三品京堂,quot;贰quot;是侍郎。位至卿贰,即意味着即将进入政治上的领导阶层了。

杜翰只当了一个月的右春坊右庶子,官符如火,又升迁了,而且这一升比由检讨升右庶子更为惊人——一跃而为卿贰,是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,同时被派了三个差使:一是quot;办理巡防事宜quot;;二是quot;稽察中书科事务quot;;三是quot;文渊阁直阁quot;。第三个差使,使他成为内阁的实际负责人,因为协办大学士必在部,或在军机,不到内阁;大学士多在家颐养,无事不到内阁;内阁日常事务,多由quot;直阁quot;的内阁学士处理。

又不久,正式补为工部侍郎,同时在quot;军机大臣上行走quot;。际遇之隆,升迁之速,无与伦比。文宗之报答师恩,真可令人感动。但亦害了杜翰:牵涉在辛酉政变中,差点送掉性命。

辛酉政变的主角,一方面是慈禧、恭王及军机章京曹毓瑛等,一方面是肃顺、端华、载垣等所谓quot;三凶quot;及军机大臣。结果quot;三凶quot;被逮赐死,军机大臣穆荫、杜翰、焦佑瀛被罪,穆、焦二人充军,杜翰的罪名本与穆、焦相同,quot;发往新疆效力赎罪quot;,亦因看在quot;杜师傅quot;的分上,quot;特谕革职,免其发遣quot;。

***

皇子在学期间,到了十六七岁便可quot;当差quot;了,通常是派quot;御前行走quot;,学习政事。及至成年封爵,在结婚时自立门户,称为quot;分府quot;。

清朝除quot;三藩quot;以外,异姓不王,所以凡封王必为皇子、皇孙。其爵四等:亲王、郡王、贝勒、贝子。唯一的例外是quot;国戚quot;,大多为蒙古科尔沁旗的博尔济吉特氏。这自然是有怀柔的作用在内的。

所谓quot;国戚quot;,是指公主夫家及太后、皇后的父亲及同胞兄弟而言,此外只算quot;椒房贵戚quot;而非quot;国戚quot;。因此乾隆孝贤皇后的内侄、大学士傅恒之子福康安封贝子,乃成异数。福康安quot;身被十三异数quot;,别有缘故,以后谈高宗时会提到,此处不赘。

亲王、郡王又分两种:一种是quot;世袭罔替quot;,一人封王,子子孙孙皆王,这就是quot;世袭罔替quot;,俗称quot;铁帽子王quot;;一种是quot;降封quot;,父为亲王,子为郡王,孙为贝勒,一代不如一代,直到quot;奉国将军quot;为止。

同是皇子,何人该封亲王,何人该封郡王,何人该封贝勒、贝子,大致决定于下列四个条件:

一、出身:所谓出身指其生母而言。世宗动辄谓皇八子胤禩quot;出身微贱quot;;同胞手足,何有此语?即因胤禩的生母良妃卫氏,来自quot;辛者库quot;。这个名词是满洲话的音译,实即明朝的quot;洗衣局quot;,专门收容旗籍重犯的眷属,操持打扫灌园等贱役。因为如此,胤禩在康熙时只封贝子;反而是雍正夺位之初,封此quot;出身微贱quot;的弟弟为廉亲王。

按:清朝的宫闱之制,皇后以下,有皇贵妃、贵妃、嫔、贵人,等等;大致生母为妃,而非由宫女逐渐晋升者,生子皆有封王的希望。

出身是主要条件,此外才干、爱憎、年龄是三个附带条件,配合是否得宜,决定封爵的高低。

成年的皇子一旦封爵,即须quot;分府quot;。分府先须quot;赐第quot;,或则旧府改用,或则新建。王府除了quot;世袭罔替quot;者外,一旦降封,必须缴回,由宗人府咨商工部另拨适当官屋,以供迁住;原来的王府,即指拨为新封的亲、郡王府。其规制皆有一定,不得逾越。

除了府第以外,分府时总要置办家具、陈设,需要一大笔款子,因此在分府时,须特赐一笔quot;钱程quot;。在康熙时定例是二十三万银子。怡亲王胤祥在康熙朝未领过这笔款,因此,我判断胤祥根本未曾受封,亦就未曾分府——圣祖崩逝时,胤祥方圈禁在宗人府,怡亲王乃雍正所封。

皇子年长学成,为朝廷办事,大致可分为两种性质、四大类别。会典规定,可派皇子充任的职差为一种性质,非定制而出于特命为又一种性质。前者除少数特例外,一般而言,无足重轻;后者则可看出皇帝的意向,并大致可以测定其前途。

四大类别是:

一、恭代祭祀:中国的传统讲究礼治,一年到头,祀典不断。祀典分大祀、中祀、小祀。自明世宗更定后,相沿勿替,只有小幅度的修正。大祀应该皇帝亲祀,但以种种缘故,不克躬行,照会典规定,可特命亲郡王恭代。此是例行故事,无甚意义可言。但冬至南郊祭天,自雍正以后,格外重视,奉派恭代的皇子,被视为大命有归的暗示。

二、临时差遣:遇到某种情况,必须表示重视其事;或形式上应由皇帝亲裁时,临时差遣皇子办理。如赐祭大臣,常派皇子带领侍卫前往奠酒,即为一例。派出皇子的身份,常视被赐祭的对象而定,如杜受田灵柩到京,特派恭亲王带领侍卫十员前往奠酒,足以显示对杜受田的恩礼特隆。

三、分担政务:康熙以前,原则上不使亲贵干政;皇八子胤禩曾一度奉派为总管内务府大臣,则以胤禩特具事务长才,而内务府大臣只是管皇室的quot;家务quot;,与参国家机要者不同。

雍正得位,信任怡亲王胤祥、庄亲王胤禄,则以兄弟阋墙,非在骨肉中结党不足以残骨肉。及至乾隆即位,起初正如雍正之作风,但深知重用亲贵,一则有尾大不掉之危,再则有徇庇纵容之害,所以约束王子,不使与闻政事。嘉道亦大致如此;及至咸丰即位,因洪杨势炽,且恭王确有才具,一度使之掌军机,由此成例。而亲贵执政,弊多于利,已成定论,清朝之亡,未始不由此。

四、寄以专阃:清初亲贵从征,立功大小决定爵位高低,亲属关系的远近只于领兵多少有关系;兵多将众而不能克敌致果,只会受罚,不会被奖。因此,派出大将军寄以专阃,就理论而言是予以一个立功的机会,亦可说是一种考验。既能通过考验,又立了功劳,则选此人继承皇位,为理所当然之事。康熙在夺嫡纠纷以后,绝对禁止皇子结党争立,而晚年任皇十四子为大将军,用意在此。

***

谈到皇子成为皇帝,不能不先谈quot;大行皇帝quot;。皇帝驾崩,在未有尊谥、庙号以前,为别于quot;今上quot;,概称quot;大行皇帝quot;;皇太后、皇后亦然。中国的皇帝,暴崩的很多,或者由quot;不豫quot;至quot;大渐quot;,亦即起病至临危,往往只有两三天的工夫。夷考其故,皇帝玉食万方,营养过剩,加以起居及医药上的照料,至少是十分周到,所以诸如肺结核等慢性病极少发生,而高血压、心脏病则为恒见,这两种病,夺命皆速。所谓quot;暴崩quot;,不是脑充血,便是心肌梗塞;清朝有好几个皇帝即死于这两种病。

世宗可能顾虑到这种情况,仓促之间,口噤不能言,无由下达quot;末命quot;,岂非又起骨肉萧墙之祸?因此发明了一个皇位继承问题的特殊处理办法:亲自书写继承人之名,藏于乾清宫最高之处,即世祖御书quot;正大光明quot;匾额后面;另有一小银盒,内中亦书同样的朱谕,出巡时由贴身太监随身携带,以备变出不测时,仍能确知大位谁属。

一般而言,至大渐时,召继位皇子及顾命大臣至御榻前,口宣末命;驾崩后,继位的皇子既未登基,更无年号,而且天下臣民还不知道宫中quot;出大事quot;,但根据quot;国不可一日无君quot;的法则,既有遗命,不必柩前即位,即已自动成为嗣皇帝。顾命大臣、其他皇子以及宫眷、太监等,行大礼、改称呼,作为事实上承认皇帝的表示。

嗣皇帝第一件要做的事,是处理大行皇帝的遗体。清朝皇帝经常quot;住园quot;,夏天则至热河quot;避暑山庄quot;避暑;即便在宫内,自雍正以后亦住养心殿,不住乾清宫。主要的原因是,以满洲quot;祭于寝quot;的习俗,皇后所住的坤宁宫,经过改建,地下埋了两口大铁锅,每天后半夜煮两头猪祭神,中宫变成quot;沙锅居quot;,何能再住?

所以除大婚合卺之夕,一住坤宁宫东暖阁,以应故事之外,皇后从不住坤宁宫;这样一来,皇帝亦就不住乾清宫了。

但乾清宫毕竟是皇帝的正寝,所以不管康熙崩于畅春园,雍正崩于圆明园,乾隆崩于养性殿,嘉庆、咸丰崩于避暑山庄,道光、同治崩于养心殿,光绪崩于瀛台,皆奉遗体于乾清宫,在此大殓或行正式祭礼。

第二件要做的事,是遵奉遗命尊嫡母及生母为皇太后,再以奉太后懿旨的名义,以嫡福晋亦即所谓quot;元妃quot;为皇后。在此期间,处分重大事件,对外辄用quot;奉遗命quot;的字样,有关宫闱则用quot;奉懿旨quot;的字样。

接下来是颁遗诏又称quot;哀诏quot;;然后钦天监择日在太和殿行即位礼,礼毕颁quot;恩诏quot;,布告天下,新皇帝已经正式产生。

称为quot;恩诏quot;者,因为嗣君即位,与民更始,大赦天下,quot;非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quot;。所谓quot;常赦不原quot;即quot;十恶不赦quot;。此外耆龄百姓及孤苦无依者,赐帛赐米,亦有规定,总之加恩中外,所以称为quot;恩诏quot;。

***

恩诏中还有最重要的一件事必须说明,即是定年号。新君的年号,照例由明年起算,而且非正式即位以后,不能颁年号。文宗崩于热河,穆宗未奉梓宫回京行即位礼,即有用新年号的quot;祺祥通宝quot;的quot;样钱quot;出现,为此,李莼客颇致讥评,殊不知此为别有经济上的理由之从权措施。以后会谈到,此处不赘。

年号起于汉武帝,但历代帝皇似乎全未考虑到历史记载的方便,动辄改元,甚至一年之中,一改再改。直到明朝,始划一为一帝一年号而仍有例外:一是英宗,年号先为quot;正统quot;,复辟后改为quot;天顺quot;;二是光宗,万历四十八年秋即位,一月即崩,熹宗接位定明年年号为quot;天启quot;,如是,则光宗竟无年号,因定即位之日起至年底为止为quot;泰昌元年quot;。一年三帝两年号,在正统的王朝为一罕见的现象。但清朝的年号,自入关开始,一帝一号,始终正常。

年号关乎quot;正朔quot;,等于御名的别称,自应较常人命名格外慎重,或出亲裁,或由军机大臣及南书房翰林拟呈圈定,皆几经斟酌,绝不会不通不妥,闹出宋太祖用伪号quot;乾德quot;的笑话。其原则大致如下:

一、避免使用前朝末代年号的字眼,如quot;崇quot;与quot;祯quot;。

二、声音响亮,绝无拗口之弊。

三、最重要的是,要有一种深入浅出,令天下臣民共晓的涵义。

自顺治以后,年号的涵义如下:

1?顺治——入关之初,天下未定,愿将顺民意,以求大治。此一年号显然有抚慰的用意在内。

2?康熙——天下既定,与民休息,希望安居乐业。

3?雍正——雍为雍亲王,正为正位。特选此两字,正见得其得位不正;世宗喜自作聪明,类此弄巧成拙之事甚多。

4?乾隆——乾卦在五伦中象征为男、父、君,用于年号自是指君。乾隆者quot;乾运兴隆quot;,可见高宗得位的基础是很薄弱的。此年号配合其他各种迹象,透露了许多秘密。

5?嘉庆——此年号为高宗内禅时所定,嘉是对嗣皇帝的嘉许、嘉勉,庆者高宗自祝。

6?道光——光大道统之意。清朝诸帝年号,道光的涵义比较空泛。

7?咸丰——道光年间,积极整顿盐务、漕运、河道,但鸦片战争的结果,显示财用不足,国势中衰;文宗即位,以求富足为第一要义,因称咸丰。

8?同治——穆宗年号本定quot;祺祥quot;,辛酉政变,quot;三凶quot;被逮,两宫垂帘,恭王执政,同治的涵义非常明显:太后临朝听政,并不专断,愿与亲贵大臣共同治国。

9?光绪——绪有二义,一为统绪,二为次绪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quot;故宗绪中圮。quot;注曰:quot;绪,统也。quot;所以年号用此绪字,既以表示德宗为外藩迎立,亦以表示兄终弟及的先后次序,于德宗的身份异常贴切。同光之际,词臣最盛,故能选用此精当深刻的字眼。光自是光大之意。

10?宣统——迎立溥仪的懿旨,明白宣告,溥仪入继为穆宗之子,兼祧德宗。此是根据慈禧的意旨,明白宣告统绪,用意亦在防止醇王一系,或者会引明世宗的故事,以皇帝quot;本生父quot;的身份,在宗法上引起争议。

***

在年号之外,御名应如何避讳,亦是在即位之初即须明白规定的一件大事,否则民间无所遵循,会发生触犯quot;大不敬quot;严重罪名的可能。

清太祖名努尔哈赤,太宗名皇太极,世祖名福临,都是满洲语的译音,既未以汉文命名,自不发生避讳的问题。又自文宗开始,上一字不必避讳;而至德宗以后,对避讳亦不视为严重的问题,所以此处所说重点,在康、雍、乾、嘉、道、咸、同七朝皇帝御名避讳的规定。

圣祖名玄烨。上一字改用元字;但如天地玄黄之玄、昭烈帝刘备字玄德之玄,都不能改用元字,则在书写时缺末笔作。其他字中有玄者,如弦等,亦准此书写。唯一的例外是畜生之畜,不必缺笔,否则反成大不敬了。下一字烨,以煜字代替。

世宗名胤禛。胤改用允,他的兄弟均因此而改名,只有怡亲王,特旨仍用原名胤祥。至于《胤祚》《胤征》(《尚书》篇名)等,则用原字。下一字禛,以祯字代替。而胤祯原是他的同母弟皇十四子的原名,雍正既夺其位,复攘其名。这是中国历史上骨肉伦常之变的惨剧中最复杂的一重公案,正文中会细叙,此处不赘。

高宗名弘曆(曆、歷的对应简体为历——编注)。上一字弘改为宏,不过他的兄弟不必改名。此外如必须书原字为弘者,缺末笔。下一字曆,日改为止,作歷。历本改称时宪书。

仁宗名颙琰。上一字之半,禺改为禹;下一字琰改为瑗。

宣宗名绵宁。仁宗遗诏改名旻宁。旻字冷僻罕用,如必须用到时,日下之文缺一点,作·。

文宗名奕。上一字不必避讳,永以为例;下一字缺末笔作,凡字中有宁者均准此书写。

穆宗名载淳。淳中之子改为曰,作湻。

至于德宗名载湉,下一字已成死字,毫无用处,故不避自避。溥仪之仪为常用字,但民间不避;当时清室衰微,犯讳亦无所谓;唯少数忠于清室的遗老,书仪字仍有缺笔。

避讳是件很讨厌的事,倘或犯讳,重则有杀身之祸,轻亦不免影响前程,譬如乡会试写作俱佳,而一字犯讳,蓝榜贴出,这一科就算完了。

但对后世史学研究者,特别是在考据方面,避讳的规定常是极好的线索,甚至是有力的证据。尤其是作为反证,例如鉴定书画版本的真伪,样样看来都真,唯独应避讳而未避,即可决其为伪。

再举个具体的例子,《红楼梦》中很重要的一个本子,quot;己卯本quot;,我的朋友赵冈兄确定它出于怡亲王府,证据是抄本中遇quot;晓quot;字皆缺末笔,而其时——乾隆二十四年,怡亲王为胤祥的幼子弘晓,为避家讳,晓字缺笔,其说明确,毫无疑义。

清朝诸帝,对避讳最注重的是世宗。避字讳以外,又避音讳,如禛字应念为quot;正quot;,即平声念作去声。皇十四子本名胤祯,极可能由于与御名胤禛字异而声同,以音讳为名,勒令改为胤,然后攘quot;祯quot;为己有。唐人特重避讳,但亦没有如许花样;西谚quot;人是政治的动物quot;,这句话用在清世宗身上,百分之百正确。

***